实施步骤

  1. 明确采访的目的,围绕主题详细地设定问题和话题
  2. 如果需要结构化或是半结构的访谈(?)要将其定义

结构化采访需要遵循明确的指引,半结构化采访需要考虑灵活变通性。

  1. 在招募阶段通过组织预采访来提炼引导
  2. 当组织采访时注意谈、看、听,以及观察
  3. 通过记录影像和做笔记来记录采访内容
  4. 分析和比较信息来整理采访

讨论笔记

深度访谈的结构化程度:

采用何种形式的深度访谈通常取决于所需结构化的程度。

(一)高结构化/标准化

最具结构化的访谈事实上是书面调研的口头形式。但在定性研究的方法下使用高结构化访谈存在一些缺陷,因为事先确定的访谈问题容易使研究人员难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世界观及其对一些问题的宏观看法,而只能得到受访者对研究人员预设问题的某种回应。这样的访谈建立在并不牢固的基础上,因为这样的访谈要求访问者与受访者拥有共同的词汇习惯,并且访谈的问题对于每一个被访者的意义都是等同的。

(二)半结构化

大多数时候,深度访谈多为开放式问题而非高结构化的。低结构化形式是基于“个体的受访者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定义”的假设,所以访谈中的问题多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一种结构性稍低的形式是“半结构化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既可以包括语言灵活的问题,也可以或多或少含有高结构化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是要求所有受访者都准确应答的信息就往往会使用高结构化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时候访谈应该受一系列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问题的引导,这些问题既不需要挑剔语言上的精准,也不需要提前确定顺序,但对访问者的要求较高:当被访者对访谈话题有新的看法时,研究人员要能够随机应变,掌握访谈的主动权。

(三)非结构化/非正式

这种访谈形式特别用于当研究人员因为对问题发生的情景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不能提出妥当问题的情况下,往往没有预先设定的问题,访谈也充满探测性质。事实上非结构化访谈是在研究初期掌握足够的信息,为进一步深入访谈所需提出的问题建好架构。所以,非结构化访谈常被用于研究早期,它需要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来处理非常灵活多变的情况,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以新的角度理解事物,但是访问人员也很可能迷失在众多的头绪和缤纷的观点里,得到一条条零散的独立信息。